自貢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
自貢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
四川省自貢市人大常委會
自貢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
自貢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
(2025年6月26日自貢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2025年7月30日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批準)
第一條 為了加強中心城區山體保護,促進山水人城和諧相融,優化人居環境,統籌保護與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四川省城市園林綠化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自貢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自貢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管理和利用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中心城區,是指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區以及規劃擴展區域,具體范圍由市人民政府確定并向社會公布。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山體,是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山地和丘陵:
(一)經地質作用形成,構建自然山水格局主要特征;
(二)具有飲用水水源保護、防洪排澇、生態保護等功能;
(三)承載城市重要歷史文化記憶;
(四)具有其他特殊生態、經濟、社會或者文化價值確需保護。
本條例所稱山體保護,是指采取綜合措施,防止或者減輕對山體的破壞,保護和修復山體的地質地貌、自然生態、人文景觀等活動。
第四條 山體保護應當堅持科學規劃、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
第五條 市、區人民政府是山體保護的責任主體,應當將山體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山體保護協調機制,研究、協調解決山體保護工作中出現的重大事項,將山體保護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協助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山體保護工作。
第六條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山體保護的統一監督管理,協調山體保護工作。
發展改革、公安、民政、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行政、農業農村、文化旅游、應急管理、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林業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山體保護工作。
第七條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山體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站等媒體加強山體保護的宣傳和監督,增強全社會自覺保護山體的意識。
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山體保護。
第八條 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水行政等主管部門編制中心城區山體保護規劃(以下簡稱保護規劃)。
保護規劃應當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涉及空間管控要求的內容應當納入國土空間詳細規劃。保護規劃應當與歷史文化名城、生態環境、交通、市政、園林綠化、消防等專項規劃相銜接。
第九條 編制保護規劃應當對山體的資源特點、生態功能、歷史文化、風貌景觀等進行分析評價,根據保護需要,可以在山體保護范圍內劃分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明確分區保護措施。
保護規劃可以劃定保護山體周邊的建設控制區,明確規劃建設的管控要求。
第十條 保護規劃是實施山體土地用途管制、統籌山體保護與利用活動的重要依據,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山體保護名錄;
(二)山體保護范圍及界線;
(三)建(構)筑物空間形態要求;
(四)與山體保護、管理和利用有關的公共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
(五)修復治理要求;
(六)法定圖則。
保護規劃草案應當通過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征求專家和公眾意見,并向社會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于三十日。
保護規劃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后,應當通過政府網站和本地主要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
第十一條 經依法批準的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執行,未經法定程序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修改。
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修改保護規劃,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報送批準,并向社會公布:
(一)因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發生變更確需修改的;
(二)因國家和省、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重大建設工程確需修改的;
(三)經市人民政府評估確需修改的。
第十二條 山體的一級保護區范圍內,除依法批準建設的消防、能源、通信、氣象、市政、地震監測、環境監測、步行道、騎行道等公共基礎設施,為保護山體所需的其他基礎設施,以及滿足原住居民必要的生產、生活需要的設施以外,禁止其他建設行為。
山體的二級保護區范圍內,除前款規定以外,可以規劃建設符合保護規劃要求的文化旅游、體育運動、休閑游憩等設施,禁止其他破壞山體的建設行為。
山體保護范圍周邊建設控制區內,新建項目的建筑布局、風格等應當與山體景觀相協調,不得破壞保護規劃確定的重要視線廊道。
第十三條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山體保護規劃的要求,實施封育保護、造林綠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保護修復措施,擴大林草覆蓋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山體的生態功能。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山體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制度,制定和完善森林火災預防撲救,有害生物防控,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防治的措施及應急預案,并組織應急演練。
第十四條 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保護規劃確定的山體保護范圍,設置保護標識,標明保護界線、責任人和舉報方式等。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拆除、涂改、遮擋或者損毀保護標識。
第十五條 在山體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擅自改變土地用途或者超出批準范圍占用山體;
(二)未經規劃許可或者違反規劃許可修建建(構)筑物;
(三)擅自毀林開墾、挖山、采礦、采石、采砂等破壞山體完整性;
(四)其他破壞山體的行為。
第十六條 山體保護管理實行責任單位制度。權屬單位或者管理單位是山體管理的責任單位。既有權屬單位又有管理單位的,管理單位是責任單位。權屬單位與管理單位之間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管轄權限依法確定責任單位,明確其山體管理責任,并向社會公布責任單位名錄。
責任單位應當自覺履行山體管理責任,建立健全山體管理制度,加強日常巡查,及時發現、制止并向有關部門報告破壞山體的行為。
自然資源、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等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山體保護執法通報機制,定期開展山體保護聯合執法工作,及時查處違法行為。
第十七條 山體的修復治理遵循誰管理誰負責、誰破壞誰修復治理的原則。
山體修復治理責任人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因管理不當造成山體破損的,管理責任單位是修復治理的責任人;
(二)因依法批準的建設活動造成山體破損的,建設單位是修復治理的責任人;
(三)因違法行為造成山體破損的,造成破損的單位或者個人是修復治理的責任人;
無法確定責任人或者因自然原因導致山體破損,確需人工修復治理的,由山體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修復治理。
第十八條 山體修復治理責任人應當編制修復治理方案,經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后實施。
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水行政、林業等主管部門對山體修復治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在修復治理過程中,不得對修復治理區域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新的破壞。
第十九條 鼓勵根據山體的生態特色、自然景觀優勢及文化資源,因地制宜發展主題文化游、深度研學游、科普游以及全民健身、休閑游憩等多元化業態功能,規劃建設綠色生態體系,完善包含步行道、騎行道、休閑座椅、無障礙坡道、文化閱讀空間、健康促進和精神文明宣傳欄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
第二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破壞山體的行為進行勸導和舉報,自然資源、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等有關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受理并查處。
第二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移動、拆除、涂改、遮擋或者損毀山體保護標識的,由區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給予警告;逾期未恢復的,處二百元罰款。
第二十二條 因管理不當、建設活動或者其他違法行為造成山體破損,修復治理責任人不修復治理或者修復治理未達到修復治理方案要求的,由市、區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修復治理;逾期仍不修復治理或者期滿仍未達到規定要求的,由市、區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代為修復治理,或者委托第三方修復治理,所需費用依法由責任人承擔。
第二十三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部門、單位和組織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規定程序編制和修改保護規劃;
(二)在山體保護范圍內違法審批建設項目;
(三)未依法設置保護標識;
(四)未依法查處山體保護范圍內違法行為;
(五)其他未依法履行相關職責導致山體遭到破壞。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五條 本條例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